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考试流程 考试流程

足利义满名词解释_足利义满名词解释是什么

zmhk 2024-05-08 人已围观

简介足利义满名词解释_足利义满名词解释是什么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足利义满名词解释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足利义满名词解释的问题。1.明朝和日本关系怎么样?为何说明

足利义满名词解释_足利义满名词解释是什么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足利义满名词解释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足利义满名词解释的问题。

1.明朝和日本关系怎么样?为何说明朝的外患是南倭北虏?明朝不是还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吗?

2.足利直义:日本镰仓时代晚期的知名武将

3.大内氏的其他相关

4.足利义持的评价

5.足利义胜的介绍

6.足利的足利氏历史

足利义满名词解释_足利义满名词解释是什么

明朝和日本关系怎么样?为何说明朝的外患是南倭北虏?明朝不是还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吗?

       早期是被朝贡与朝贡的关系,中期出现被侵扰与侵扰的关系(倭寇),后期存在战争关系(明朝出兵抗日援朝)

       第一次接触 日本斩杀朱元璋来使

       明朝建国后,国内外环境十分严峻,除了北方还存在元朝残余势力的威胁外,周边国家因曾受元朝武力征讨而心有余悸,对刚成立的明朝充满警觉,而中日关系尤其紧张。

       此前百年间,中日基本处于敌对状态。在灭了南宋之后,忽必烈先后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对日本海上用兵,使自隋唐以来一直密切友好的两国关系由此交恶,日本对中国的态度由先前的敬仰崇拜转为敌视。蒙古入侵也间接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危机,随着镰仓幕府灭亡,大量武士沦为浪人,其中一大部分成为倭寇,勾结中国海盗和不法商人流窜到东南沿海劫掠作乱,成为明代东南海上一大祸害。朱元璋即位后迫切与日本恢复邦交,一大原因也是希望两国携手消除“倭乱”,维护东亚海域的和平与稳定。

       明朝地图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杨载携诏书出使日本,通告洪武登基的消息,同时谴责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命日方严加取缔并早来称臣朝贡,否则将出师讨伐云云,口气相当强硬。由于对当时日本国情缺乏了解,此次遣使遭遇重大挫折。

       杨载一行按照传统的赴日航线,从宁波出发后在日本九州上岸,本应送到京都天皇朝廷的诏书,却落入九州怀良亲王手中。此时,正值日本南北朝时期。九州是南朝的势力范围,由后醍醐天皇之子征西大将军怀良亲王掌控。由于长期战乱,日本对中国发生的政权更替同样不明所以。朱元璋充满威胁意味的诏谕唤起了日本人的同仇敌忾,以为又是一次“元寇袭来”的前奏。执掌九州十年之久军势方炽的怀良亲王对朱元璋的诏谕嗤之以鼻,囚禁了杨载、吴文华等使臣,斩杀了5名随员。

       首次外交受挫,并没有使朱元璋放弃进一步的努力。洪武三年(1370年),他再次遣使日本。此行明朝做了较为扎实的准备,特地选派山东莱州同知赵秩出任使节——因山东沿海是倭乱重灾区,以赵秩为正使可以胜任对日交涉禁倭事宜,而且诏谕上也多了委婉之语。这次出使相对顺利,怀良亲王对明朝的态度有所转变,其后派遣僧人祖来赴明奉表称臣,进贡马匹和方物,并送还被倭寇掳掠的浙江沿海百姓70人。

       日本来朝,使朱元璋大为欣慰,但邦交并没有由此确立,因为明使没有见到正牌的“日本国王”,两次三番打交道的怀良亲王只是地方首脑,并不能代表日本朝廷。而正在经受南北战乱的日本也根本无力制止愈演愈烈的倭寇活动,这也令明朝大失所望。此后双方为打开外交僵局做了种种尝试,但最终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1387年10月,宁波卫所指挥林贤被捕,经审查他与六年前因谋反案被诛杀的胡惟庸有交集,连带牵扯出前日本使者瑶藏主有资助胡、林谋反的嫌疑,这使朱元璋对日本更加嫌恶,断然中止一切往来,并全力实行海禁。原本举步维艰的中日关系雪上加霜。

       最终称臣纳贡:中日外交的新局面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文即位,是为建文帝,以此为契机日本又试探性地向明朝发出建交信息。

       1401年室町幕府向南京派出遣明使,意外获得明朝的积极响应,可谓是两国修好的破冰之旅。据日本室町时代外交文书集《善邻国宝记》记载,这次日本派出的使团,以名僧祖阿和博多海商肥富为正副使,携带日本国书和厚礼出使南京称臣朝贡。国书写道:“日本准三后某(义满),上书大明皇帝陛下:日本国开辟以来,无不通聘问于上邦,某幸秉国均,海内无虞,特遵往古之规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献方物。”贡品有“黄金千两,马十匹,薄样千帖,扇面百本,屏风三双,铠一领,筒丸一领,剑十腰,刀一柄,砚筥一盒,同文台一个”,此外还送还了被倭寇所虏的百姓若干人。翌年,年轻的建文帝颁赐大统历并派遣禅僧道彝天伦和教僧一庵一如与日本的遣明使一同返回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亲自到兵库(神户)港口迎接,并在京都北山金阁寺举行隆重的接诏仪式,承认日本是明朝的属国。

       积极主导日明邦交的足利义满将军

       1403年,朱棣登基。足利义满派遣天龙寺高僧坚中圭密携带国书和贡物前往庆贺。在国书中,义满自称“日本国王臣源”,进献方物有马匹、硫磺和玛瑙。次年明朝派遣赵居仁等送遣明使归国,受到足利义满的隆重接待。据《善邻国宝记》载,朱棣给日方赐了一枚“日本国王”龟形金印。而幕府则当着遣明使的面,将捕获的20多个倭寇头子处以“蒸杀”的极刑。明朝赞赏日本的诚意,“嘉其勤诚,赐王九章”,并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即《永乐条约》)。在日本称臣纳贡的前提下,明朝对其开放贸易大门,规定十年一贡,限船两艘,每船人数限二百,在宁波贸易,给予日方勘合符一百道。

       所谓勘合,就是由明朝官方发行的木制贸易凭证,上面写有文字和签章,居中分割成两半,中日各执一半,按编号每次日方来航双方进行对合,吻合与否作为验明正身的标准。勘合贸易对日本带来的利益相当巨大,这从宝德年间的遣明使楠叶西忍的日记可见一斑。比如在宁波购买的250文的生丝,到日本转手出售5贯(5000文),获利20倍;铜是日本出口明朝的大宗货物,一坨采购价10贯的铜块,明朝以40-50贯收购。室町幕府除了收取出口税,更有极为可观的进口关税,这占中国进口的货物在日本出售总额的一成,每条船可获得40000贯的税收。

       巨额利益吸引日本频繁派遣商船前来勘合贸易,虽说明朝对日本的贡期、船艘及人员都有严格规定,但日方往往突破条规,从1401年室町幕府第一次向明朝派遣使节算起,一直到1547年大内义隆派出最后一次遣明使为止,近一个半世纪几乎每年都有日本的商船前来勘合贸易。此间,日本官方总共向明朝派遣十九次使团,是自唐代以降中日往来的又一高峰。

       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由于倭寇的骚扰,显得异常复杂。明初几位皇帝曾寄希望于通过外交途径来抑制倭寇的侵扰,故对日本实行过羁縻政策,颁赐给勘合,准许他们入明朝贡。但是,因双方对“朝贡”的理解不一样,明朝方面企图以此作为“羁縻”手段,以消除“衅隙”;而日本却将其看作是营利之机,甚至把某些资金的筹集都寄托在朝贡之上。因此,日本各大名、寺社往往因争取入明朝贡而激烈地竞争着,终于在宁波酿成了拼杀事件——“争贡之役”。此后,明朝则改变对日贸易的政策,罢市舶,中断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结果在东南沿海一带全面遭到倭寇骚扰,也就是所谓的“嘉靖倭患”。当倭患基本被平定后,明朝虽然在漳州月港宣布开海贸易,但对日本仍实行严禁政策,且终明之世,两国未再恢复过正常的贸易关系。

       一

       明太祖立国之初,鉴于倭寇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派杨载出使日本,赐日本国王玺书,要求各安其土。其书写道:“……间者山东来奏,倭兵数寇海边,生离人妻子,损伤物命。故修书特报正统之事,兼谕倭兵越海之由。诏书到日,如臣,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但是,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战争时期,南朝的怀良亲王不仅不接受明朝的和解倡议.反而杀了使者中的5人,把杨载、吴文华2人拘留了三个月才放回。而当时明太祖对日本的国情并不是很了解,错把征西将军怀良当成是日本国王。在倭寇骚扰越来越严重,从山东转掠至温州、台州、明州,甚至福建沿海郡县时,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再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持诏谕怀良亲王。怀良开始时误认为明朝使者是蒙古所派,后经赵秩一再解释,则同意派僧人祖来随之入明朝贡,且送还明州、台州被虏男女70余口。明太祖对此大加赞赏,诏赐祖来等人文绮、帛及僧衣等物。待辞行时,又派僧人祖阐、克勤等8人护送还国,并赐怀良《大统历》及文绮、纱罗等。从此开始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明太祖为了了解日本的真实国情,据说曾在奉天殿召见当时正挂饧于金陵天界寺的日本僧人椿庭海寿,询问其日本国情。从中了解到与之打交道的怀良亲王并非日本国王,而博多、太宰府亦非日本之京城。当祖来人贡至金陵时,太祖亦询及日本情况,并知在京都另有朝廷和天皇。因此,到祖来返国时,则派嘉兴府天宁禅寺住持仲猷祖阐和金陵瓦官寺住持无逸克勤为使,以与京都之天皇往来。同时,太祖也因误与怀良打交道,而对自己原先计划通过外交途径敦促日本抑制倭寇侵扰的做法感到怀疑,他说道:“幼君在位,臣擅国权,傲慢无礼,致使骨肉并吞,岛民为盗,内损良善,外掠无辜,此招祸之由,天灾难免。”从此对一切非日本朝廷派来的贡使一概拒绝接受,其中如洪武七年(1374年),日本肥后菊池武政派来的僧人宣闻溪等、日本大隅守护岛津氏久派来的僧人道幸等;洪武十四年(1381年),怀良亲王派来的僧人如瑶等;洪武十九年(1386年),怀良亲王派来的僧人宗嗣亮等,均下命却其贡。不过,明太祖对这些海外国家还是坚持其羁縻政策,洪武四年(1371年),他在奉天门告谕各省、府、台大臣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他把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勃泥等15国列为“不征诸夷”,并载诸《祖训》,以防“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明太祖对误将怀良亲王当成日本国王,遣使往答而使者遭其拘留二载始遣返一事,一直不能忘怀。他敕令中书省曰:“今日本蔑弃礼法,慢我使臣,乱自内作,其能久乎。”要求中书省移书将其意告谕怀良亲王,“使其改过自新,转祸为福。”至洪武十六年(1383年),又以“通谋胡惟庸”为借口,断绝与怀良亲王的朝贡关系。此事据说起于“明州备倭指挥林贤,以罪流日本。惟庸将为乱,遣人取贤回,就借精兵四百,与僧如瑶来献巨烛,中藏火药、兵器,意在图乱。事觉,磔贤于市,而绝其贡。”有关此事的真伪,在史学界颇有争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认为:“从当时怀良亲王对明朝所抱的强硬态度和日本人民从弘安以来培养起来的冒险精神来推测,是很有可能的。”另一位日本学者秋山谦藏亦持同样看法:“这事在《明太祖实录》中虽未见记载,然当时正值明建国创业之际,而日本国内亦正纷乱,因此发生这种事,虽程度有别,但并非不可能。”但有的中国学者却认为:“胡惟庸的罪名,名目繁多。朱元璋在他身上除了罗织谋逆、僭越等罪之外,再来一条林贤通倭和如瑶诈贡之类的故事,是有其政治需要的。因为这样加重罪名之后,使胡案株连更广,可以此为据打击更多他所要打击的对象。”无论这些看法如何,明太祖毕竟是以此为借口,终止了与日本的朝贡贸易关系。同时,改变了原先寄希望于日本方面抑制倭寇侵扰的消极做法,转而实行加强海防,积极防御倭寇的政策。他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命令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筑登、莱至浙沿海59城,以防御倭寇骚扰。洪武二十年(1387年)三月,又命令江夏侯周德兴往福建,以福、兴、漳、泉四府民户三丁取一,为沿海卫所戍兵,其原置军卫非要害之所即移置之。周德兴至福建后,则按籍抽兵。相视要害可为城守之处,具图以进。另选丁壮15000余人,筑城16,增置巡检司45,分隶诸卫,以防御倭寇。

       二

       明成祖继位后,遵循明太祖的遗绪,对海外诸国仍实行羁縻政策,鼓励他们派遣使者入明朝贡。明成祖告谕礼部大臣说:“太祖高皇帝时,诸番国遣使来朝,一皆遇之以诚。其以土物来市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误干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今四海一家,正当广示无外,诸国有输诚来贡者听。尔其谕之,使明知朕意。”此时在日本,室町将军义满已成功解决了南北朝合并问题,辞去征夷大将军职务,升任太政大臣;而后再辞去太政大臣,退出公职,基本完成了九州地区的征霸事业,实际上已成为最高的政治权力人物。他正急于寻求建立与明朝的朝贡贸易关系,以解决国内财源枯竭的问题。据说在建文三年(1401年),义满就在博多一位名叫肥富的商人的劝说下,派遣该商人和自己的亲信僧人祖阿为使者,携带国书和贡品,入明进行过朝贡。永乐元年(1403年),义满又遣天龙寺僧人坚中圭密为使入明朝贡。与此同时,明成祖亦命左通政赵居任、行人张洪、僧录司右阐教道成出使日本。于是赵居任等人就偕同坚中圭密一起到日本,赐予义满龟钮金印及勘合百道,从此两国重新恢复了朝贡贸易关系。

       明成祖所赐的勘合,为一种朝贡贸易凭证。它始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为防止假冒使者入贡,则命礼部颁发勘合文册,赐给暹罗、占城、真腊诸国,规定凡至中国使者,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以假冒逮之。据《明会典》记载,当时获得勘合的有暹罗、日本、占城、爪哇、满刺加、真腊、苏禄国东王、西王、峒王、柯支、勃泥、锡兰山、古里、苏门答腊、古麻刺等15国。⒅由赵居任带去日本颁赐的勘合百道,系由日字号勘合100道和本字号勘合100道,以及日字号勘合底簿2册和本字号勘合底簿2册组成。日字号勘合100道、日字号与本字号勘合底簿各一册存于明朝礼部;本字号底簿一册置于福建布政司。而本字号勘合100道、日字号勘合底簿一册则送至日本。由日本人明朝贡的船只,每船需带勘合一道,与福建布政司存放的底簿核对无误后,始护送至京,再与置于礼部的底簿核对。由明朝派往日本的船只,亦需带礼部的日字号勘合,与日本的日字号底簿核对无误后,才准予入口贸易。每逢朝廷改元时,即将新勘合和底簿送到日本,把未用完的旧勘合和底簿收回。据说终明之世,共颁赐给日本的勘合有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6种。

       其实,明成祖之所以恢复与日本的朝贡贸易关系,目的也是要求他们协助捕捉扰边的倭寇。在这方面义满做得比较好,他于永乐三年(1405年)十一月,派遣使者源通贤等入贡时,并献所俘获的扰边倭寇,受到明成祖的嘉奖。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因义满遵明成祖的要求,捕捉来劫掠居民的对马、壹岐等岛的倭寇,并献所获的倭寇魁首,尽歼其党类。故明成祖派使者赍玺书褒谕义满,赐白金千两等物品,并海舟两艘,还封其国之山曰“寿安镇国之山”,亲制御文立碑其地。永乐五年(1407)五月,义满派遣僧人坚中圭密等来朝贡时,又献所获倭寇等,明成祖赐敕褒谕其“忠贤明信,恭敬朝廷,殄灭凶渠,俾海滨之人咸底安靖。”然而,明朝为抑制倭寇骚扰而对日本实行的羁縻政策,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每次朝贡都伴随着进行一次大宗的贸易,且不说对其贡物以高于几倍的价值予以赏赐,即使是贡使进京,沿途往返的车、船、食宿均由官府供给,那也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据《日本一鉴》记载:“入朝者沿途往还,给支廪粮之外,每人肉半觔,酒半瓶……若至会同馆,该光禄寺支送常例,下程每人日肉半幼、酒半瓶、米一升、蔬菜厨料;若奉钦赐下程,五日一送,每十人羊、鹅、鸡各一只,酒二十六瓶、米五斗、面十二觔八两,果子一斗,烧饼二十个、糖饼二十个,蔬菜厨料。”日本贡使在《允澎入唐记》中也记载:当他们在宁波将解缆启程回国时,还由“市舶司给海上三十日大米,人各六斗。”当时允澎一行人贡人员多达千余名,供给的粮食总量估计应在六百石以上。鉴于这种种原因,故明朝对日本的朝贡不得不实行各种限制,如永乐二年(1404年)规定其十年一贡,船限两艘,人限二百,违例则以寇论。宣德元年(1426年)因入贡的人、船均超过限数,运来的刀亦太多,因此重新规定贡船不过3艘,人数不过三百,刀不过三千,不许违禁。[26]但实际却很难执行,如宣德八年(1433年)入贡的日本船5艘,刀3052把;正统七年(1442年),入贡船9艘,人数达千余。景泰四年(1453年)入贡的船9艘,刀9900把。至于入贡人数,据上述《允澎入唐记》所载,也多达千余名。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是日明双方对朝贡贸易的理解不一样。对于明朝来说,实行朝贡贸易是对海外国家的一种“羁縻”手段,目的是消除“衅隙”,抑制扰边事件的发生;而日本却将之看作是一种营利之机,甚至成为他们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如日本学者臼井信义在《足利义满》一书中写道:“义满鼎盛期的北山时代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实际就是和明王朝的贸易。”因此,双方在政治目的与商业利益上就形成了矛盾。日方每次派来朝贡的人员,一般是正使、副使各一人,居座、土官、通事各数人,其他还有船员、水手以及搭乘的随从商人等等。在朝贡贸易实行初期,由于朝贡船是由幕府、大名、寺社等自己经营,故随从的商人数量还比较少。但到了后来,朝贡船全部承包给了博多和堺港的商人,因此随从的商人数量便大大地增多,商人已从搭乘转变成为朝贡贸易的主体。他们不仅想通过朝贡贸易来赢取厚利,而且把某种资金的筹集也都寄托在这上面。如正统十二年(1447年),日本京都天龙寺遭受火灾后正兴工重建,为筹集营建费,在景泰四年(1453年)入贡的9艘船中,最重要的3艘:1号、3号和9号船都是由天龙寺派遣。由此可见,日本派出的朝贡船是由商人承包,他们入明朝贡纯粹是为了营利,故其船数、人数及货物量不断增多是在情理之中。而明朝却将他们当成贡使看待,给予与普通商人不同的礼遇,分别由地方和中央政府出面接待,因此来的日本贡船过多,过于频繁,都将造成重大的负担。于是,明朝不得不一再重申各种限制,如嘉靖六年(1527年)强调:“凡贡非期,及人过百,船过三,多挟兵器,皆阻回。”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再度强调:“日本贡船,每船水夫七十名,三艘共计水夫二百一十名,正副使二员,居坐六员,土官五员,从僧七员,从商不过六十人。”这里反映出来的是明朝官方与日本私商在朝贡贸易中的矛盾。

       由于明朝对日本的朝贡贸易限制比较严,不仅船数少,而且贡期长,远远满足不了日本方面的要求,故各大名、寺社经常为取得勘合,派船入明朝贡而剧烈地竞争着。这种竞争到后来终于发展成在宁波的拼杀事件——“争贡之役”。据日本史籍记载,正德八年(1513年)日本人明朝贡使者桂悟一行返国时,明朝曾颁发给正德新勘合,交他们带回日本,但这批新勘合并没有送到京都足利幕府手里,而是在半途被九州的大内氏夺去。大内义兴在取得这批新勘合后,即准备独占对明贸易,一再要求足利幕府派遣之。正德十一年(1516年)四月,终于获得了足利幕府的承认,大内氏则派出入明朝贡船3艘,由宗设谦道率领,携带第一、二、三号正德勘合到中国,一行于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二十七日抵达宁波。此事当然引起其他封建领主和寺社等的不满,其中有盘踞坍港的细川氏,也向足利幕府提出要求分享对明贸易的权利。细川氏在当时不仅拥有强大实力,而且其领地紧邻京都朝廷和幕府所在地,故幕府不敢拒绝之。但正德新勘合又没有送到京都,只好以过期作废的弘治勘合交给细川氏。细川氏遂派出一艘朝贡船,以瑞佐鸾冈为正使,宋素卿为副使,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春由坍港启航。因为他们航行的路线是经过土佐、日向等地,所以耽误了几年,直至嘉靖二年(1523年)闰三月十八日始从萨摩的山川港启航,大概比宗设一行迟十天左右才抵达宁波。

       按明朝惯例:“凡番贡至者,阅货宴集,并以先后为序。”但宁波市舶太监赖恩因接受宋素卿的贿赂,故违例先盘阅瑞佐贡船的货物,设宴时又让瑞佐坐在宗设之上。宗设于是大怒,与瑞佐忿争相仇杀,焚嘉宾堂,劫东库,大掠宁波,夺船扬长而去。案发之后,宋素卿被捕下狱,两年后瘐死狱中。给事中夏言奏称此祸起于市舶,礼部则请罢市舶,明朝遂再次停止与日本的朝贡贸易关系。

       至17年后的嘉靖十八年(1539年),日本国王源义晴复遣贡使硕鼎等人明朝贡,明朝虽勉强予以接待,宴赏如例,但仍强调“贡期定以十年,贡使不过百名,贡船不过三只,违者阻回。”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源义晴再遣贡使周良等人贡时,则因贡期未到,贡船、人数均超过限额,而被阻在舟山群岛停泊了10个月,直至次年春天贡期到后,始准许入贡。此后,日本方面因大内义隆在天文二十年(1551年)为其臣陶晴贤所杀,在纷乱中失去勘合,遂终止派遣贡船入明朝贡。

足利直义:日本镰仓时代晚期的知名武将

        足利义满(儿子)

       大内义弘 足利满诠(儿子,义满弟)

       芦名诠盛

       荒川诠赖

       荒川诠宣(诠赖子)

       石川诠持

       一色诠范

       上野诠兼(足利氏系上野氏)

       斯波诠将

       白井诠常(安芸白井氏)

       大掾诠国(满干之父)

       中条诠秀

       富樫诠亲(昌家之子)

       土岐诠直

       细川诠春

       桃井诠信(直信之子)

       汤川诠光(纪伊国众、应永期间奉公众,初名诠直、又名诠春)

大内氏的其他相关

        足利直义(德治元年(1306年)- 文和元年/正平7年2月26日(1352年3月12日)),日本镰仓时代晚期至南北朝时代初期的知名武将。他是足利贞氏的第三子,室町幕府开朝初代幕府将军足利尊氏是他的同胞哥哥。 足利直义在室町幕府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1326年起,担任兵部重要官员,室町幕府成立后,除了持有兵权,参加多项争战外也担任幕府政所和注所的主管者等重要职务。相对于足利尊氏的"大将军",世人称直义为"副将军",兄弟二人合称"二御所"。1349年在观应之乱中失势出家,次年投奔南朝。1351年在关东被足利尊氏击败 ,囚禁于镰仓。翌年去世。

       推翻镰仓到创立室町

        德治元年(1306年),足利直义出生。根据《三宝院贤俊僧正日记》的记载推算则为德治2年(1307年)。直义最初接受镰仓幕府执权北条高时的偏讳"高"字,取名高国。后来改名忠义,又改名直义。元弘3年 / 正庆2年(1333年),后醍醐天皇从流放地隐岐岛逃出,举兵反对镰仓幕府。足利直义与哥哥足利高氏(即后来的足利尊氏)一起参加了攻打京都六波罗探题的战斗。

       

        建武新政期间,直义担任左马头,奉镰仓府大将军成良亲王前往镰仓,后来建立镰仓府。建武2年(1335年)发生中先代之乱,北条高时的儿子北条时行在信浓国举兵,进攻关东。直义率军迎战,败于武藏国町田村的井出之泽(今东京都町田市本町田)。叛军进逼镰仓,足利直义在混乱中将被幽禁的护良亲王杀害,逃往三河国矢作(今爱知县冈崎市)。

        同年足利尊氏率军来援,与直义合兵,从东海道向东夺下了镰仓。随后直义和尊氏留在了镰仓,并自行恩赏有功的武士。这是足利直义的主意。然而后醍醐天皇下令讨伐尊氏,并派新田义贞为大将军前往征讨。足利尊氏上表请求赦免并宣布隐居。足利直义等人在骏河国手越河原(今静冈县静冈市骏河区)战败。足利尊氏感到了危险,亲自出马,在箱根竹之下之战中击破了义贞并进占京都。翌年北畠显家、楠木正成、新田义贞自陆奥国上洛,直义与尊氏战败,在摄津国丰岛河原再次战败,逃往九州岛。途中在备后国得到了光严上皇的院宣,并在多多良滨之战中击破勤王的菊池武敏军,得到了西国武士的支援并再次上洛。足利直义从陆路、足利尊氏从水路分兵而进,在凑川之战(今兵库县神户市)击败了新田义贞、楠木正成,再次入据京都。

       二头政治到观应扰乱

        足利尊氏拥立光明天皇,制定建武式目并成立幕府。建武式目的制定多是足利直义的主张。延元3年 / 历应元年(1338年),足利尊氏被封为征夷大将军。足利直义则担任左兵卫督,负责管理政务,时人称之为"副将军",与足利尊氏并称"两将军"。然而正平3年 / 贞和4年(1348年),足利直义和执事高师直发生对立,足利幕府内部分为直义派和反直义派,后来发展为"观应扰乱",又称"观应之乱"。次年(正平4年/贞和5年(1349年))高师直一派袭击了足利直义。直义逃往尊氏的邸宅中避难,但高师直率大军包围了尊氏的邸宅,请求尊氏令直义退隐。足利直义被迫出家,法号慧源。

        正平5年/观应元年(1350年),足利直义趁足利尊氏讨伐中国地方的足利直冬之机,同一些直义派的武将投奔南朝,向足利幕府发出文书表示讨伐高师直。但文书中没有使用南朝的年号,而是使用北朝的观应年号。

        另一方面北朝下达讨伐足利直义的命令。足利直义率南朝军讨伐北朝,正平6年 / 观应2年(1351年)在播磨国光明寺城和摄津国打出滨大败尊氏。尊氏以流放高师直兄弟为条件与足利直义达成和解,但高师直却被直义派的上杉能宪杀害了。

        铲除了政敌高师直兄弟后,足利直义重新执掌了幕府的政务,并以足利尊氏的嫡子足利义诠为副手。但直义与尊氏有非常深的矛盾。足利尊氏决定废黜北朝朝廷向南朝投降,史称正平一统。南朝下令尊氏讨伐直义。足利直义从京都逃出,经北陆道信浓国逃往镰仓,纠集当地的反尊氏势力抵抗。足利尊氏前往讨伐,在骏河国萨埵山(今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相模国早川尻(今神奈川县小田原市)等战击破直义,解除了直义的武装。足利直义被关押在净妙寺境内的延福寺。翌年2月26日(1352.3.12)足利直义突然死去。官方说法是病死,但《太平记》却称他是被毒死的。巧合的是,足利直义死亡的日期正是高师直兄弟一周的忌日。

        1358年足利尊氏死前,曾请求后光严天皇追叙足利直义从二位的官位。

        人物形象

        足利直义的兄长足利尊氏常常感情用事(例如被后醍醐天皇封为朝敌时,尊氏一度逃离战场准备出家)。与尊氏相比,直义遇事冷静沉着,通常在关键时刻为兄长出主意。他在室町幕府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足利将军家取得天下不可缺少的人物。 足利直义原本与兄长足利尊氏的关系很亲密。室町幕府建立之后,足利尊氏执掌军事指挥权,同时让直义全权管理政务。然而这种二头政治必然导致幕府内的派阀争斗,因此观应扰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足利直义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失权并且被杀,成为悲剧人物。

        曾为室町幕府立下赫赫战功的美浓守护土岐赖远,有一次由于酒醉撞翻了光严上皇乘坐的牛车(一说用箭射上皇乘坐的牛车),并且侮辱上皇与狗

        无异。足利直义大怒,不顾众人的求情下令直接将赖远斩首。同时在梦窗疏石的劝说下,念在土岐赖远战功的份上,仍然保留土岐氏,由其侄子赖康继承家督之位。

        在观应扰乱中,足利直义逃奔南朝,与兄长足利尊氏对立。但直义仍然拥护室町幕府,另一方面则以为南朝是正统的皇室,要求室町幕府废除北朝朝廷奉还大政。南朝朝廷方面则要求无条件归还京都。由于足利直义在幕府中有非常高的地位,南朝朝廷对他很不信任。足利尊氏为了讨伐直义,全部接受了南朝的要求。结果足利尊氏取得了南朝的命令名正言顺地讨伐直义,直义则在与尊氏的外交斗争中彻底失败,兵败身死。

足利义持的评价

       大内弘世嫡子义弘,乳名孙太郎。从16 岁的时候开始追随今川了俊的九州征讨军南下九州作战,为北朝一方击败南朝在九州的势力立下了大功。康应元年大内义弘在严岛神社迎接前来参拜的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一行人,随后陪同将军义满一同上洛。在南北朝统一前夕的明德年间,西国拥有大守护大名山名氏自山名时义死后,其子山名时熙与分家满幸、氏清的对立被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所巧妙的利用并于明德2年(1391年)同意山名时熙出兵讨伐山名满幸与山名氏清(史称此次山名家族的内乱为明德之乱)战乱的结果就是山名满幸与山名氏清败死,曾经被称作1/6殿在西国乃至整个日本曾经无比强盛的大守护大名山名氏的势力被大幅度的削弱。大内义弘在此次明德之乱中因功而被封除其本领的周防、长门、石见三国外丰前、和泉、纪伊共计六国的守护职。大内氏的势力因此而扩展到了北九州地区。但身兼六国守护的大内义弘本人却也成为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抑压对象。应永4年大内义弘南下九州征讨少弐氏,随后在幕府的不断催促下上洛,应永6年在和泉地方因内通镰仓公方足利满兼而起叛乱,在堺起兵反抗足利将军,但不久即在幕府军的攻击下失败,发动叛乱的根据地堺也失陷了,而大内义弘本人则也在这次叛乱中战败而死,史称此次叛乱为应永之乱。(大内义弘 法名 香积寺殿秀山仏实大禅定门)

       义弘死后,大内氏的家督由义弘的弟弟大内盛见接任,大内盛见为大内弘世六子,其母为弘世正室三条氏。大内盛见之弟大内弘茂在大内义弘应永之乱时留守大内氏的本处山口城,但却于中途投降了室町幕府,并因此而保住了大内氏周防、长门二国的守护职。大内盛见与大内弘茂这两兄弟彼此代表着不同的阵营又开始重复着先代大内弘幸与弘世父子与庶家的大内长弘之间的对立,而历史也是又一次表现出其惊人的相似度来,不被足利氏所承认的大内盛见又同其先祖大内弘世一样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西国各地转战两年后大内盛见消灭了大内弘茂的最后一股反抗势力。大内盛见在消灭了弘茂之后其声威笼罩整个中国地区,使得室町幕府于无奈间被迫承认着其大内氏家督的地位以及周防、长门二国的守护职。在这之后大内盛见上洛参拜将军与管领,并得到了优厚的待遇。大内盛见官居从四位上左京大夫并领有周防、长门、丰前、筑前四国守护职。

       应永32年之后的九州发生了大规模的动乱,大内盛见的九州经营所遇到的阻碍变的更加多了起来,并与北九州的大友氏之间出现了纷争。大内盛见本人也在永享3年6月28日于九州筑前国糸岛郡深江同以大友氏为主的北九州联军作战而死,法名 国清寺殿大先徳雄大禅定门。大内盛见创建国清寺、与五山神僧交好,之间友情颇深,其对儒学的嗜好以及发展自己领地同朝鲜的通交,为日后西国重要的文化集散地山口馆以及山口文化尽了一份力,当然也为日后大内氏的最期埋下了伏笔~~~

       盛见死后,大内义弘之子大内持世与大内持盛互相相争争夺家督的位子,大内持世自将军处获得所领安堵的认可。最后兄弟二人相争的结果则是大内持盛被兄持世所灭,持世继承了大内氏家督的位置。大内持世幼名九郎。在其继承大内氏家督一事上持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其弟大内持盛与叔父大内满弘二人,大内持世取得了国人众的支持,而相反大内持盛则并不被看好而逐渐的没落,永享5年于九州的丰前战败而死,法名 胜音寺殿芳林道继大禅定门。之后大内持世在攻击九州的少弐氏与大友氏以及平定北九州的战斗中其威望与权势越来越高。可惜的是大内氏连续三代无法得享天命,大内持世在京都的时候很不幸的卷入了赤松满佑暗杀将军足利义教的活动,平白的卷入嘉吉之乱为大内持世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身负重伤而后无可奈何的离开这个世界。

       大内教弘为大内持弘的养子,但却有说法认为大内教弘实为大内持盛的次男,在偶所查找的家纹网的系谱图上标示着教弘为盛见之子,幼名六郎。在嘉吉之乱后继承不幸身死的大内持世而为大内氏家督,领周防、长门、筑前、丰前四国守护职,历任左京大夫、大膳大夫,官居从三位。大内教弘在东边与安芸武田氏,西边与九州的少弐氏对敌,并且还同时与伊予的河野氏联手共同对抗细川氏。其领国势力也从守护的4国延伸到安芸石见肥前等地,形成中国西部与北九州的庞大守护国。但却在出战伊予的途中,在兴居岛去世。除了大力发展领国外大内教弘的文学素养也颇深。对和歌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大内教弘突然去世后,大内氏家督的位置由教弘之子大内政弘接任。在大内政弘继承家督之后京都爆发了应仁之乱,连续11年的战火使得加入西军的大内政弘很不幸的被迫滞留在了京都一代。在这期间政弘的伯父大内教幸(注:此教幸为大内盛见之次子)在本国发动叛乱,被留守本处的陶弘护所平定。文明9年,大内氏周防、长门、丰前、筑前守护职以及安芸、石见所领安堵。同年大内政弘归国。大内氏军队回归本国为大内氏参加应仁之乱这项劳民伤财的活动打上了一个休止符。

       归国后的大内政弘进行着强化着分国的支配体制、并以武力压制反对的一派。在其他的方面。大内政弘对文化保护的热心丝毫也不逊色于其父教弘,他与当时一流的学者文化人一条兼良的关系颇密,并互相交流自己对艺术文化的见解,连歌师宗祇也幕名来到山口,此外还有右大臣三条公敦也来到山口倚赖大内政弘并寄宿于山口馆内。各地的文化名人以及朝廷公卿的到来为山口的繁荣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也使得大内氏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细胞更进一步强化~明应4年大内政弘病死。法名 法泉寺殿直翁真正大居士

       政弘病故后由其嫡子幼名龟童丸的大内义兴出任大内家督之位。大内义兴绝代枭雄,官至三位左京大夫,全盛时期领有周防、长门、丰前、筑前、石见、安芸、以及山城七国守护职,并出任管领代,执掌幕政。义兴一生战阵不断,在内外多难的环境下度过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其继承家督之前的明应元年以16岁的年龄近江出阵。继承家督之后的明应4年2月诛伐长门国守护代内藤弘矩与内藤弘和父子二人的叛乱开始,明应5年又同九州的少弐政资为争夺筑前地方交战。在大内义兴的前半生时间里大内一族的内讧不断发生,同时还与九州的少弐氏与大友氏争夺着筑前与丰前的领地,而后半生又不断的与出云地方的尼子氏争夺着安芸和备后的广大领地。

       大永3年(公元1523年)为了争夺对大明宁波的对明贸易的利益大内义兴与细川氏的矛盾激化并对立起来。同时家中的重臣之间又开始流行起了下克上的风潮。长门守护代内藤弘矩的反叛被消灭后,重臣杉武明又阴谋废掉大内义兴拥立其弟大护院尊光,阴谋败露后杉武明自尽而死,尊光辗转来到丰后地区倚赖大友氏,还俗之后改名大内隆弘。[永禄12年(公元1569年)在大友氏的援助下企图再兴大内氏而侵入周防山口、但在毛利氏的讨伐下被灭的大内辉弘即为大内隆弘之子]

       在镇压一族之间内讧的间歇时明应8年11月、前将军足利义稙在被追放后来到大内主城山口城下。义兴在山口郊外的居馆接待了足利义稙。并于永正4年(公元1507年)大内义兴拥护足利义稙率中国地区的国人势力上洛,并出任室町幕府管领代,执掌幕政。大内义兴有如一颗璀璨的明星般照亮着整个中国地区,势力一时无人能比。大内义兴在京出任管领代的10年时间内,由于距离等各方面问题而导致自己领国经营的阻碍越来越多。再加上山阴地区尼子经久对安芸、石见地方的进逼导致大内氏分国的压力更大,于是义兴辞去管领代一职而回归本国,与尼子经久交战。归国后的大内义兴率领诸将出阵安芸、备后等地,在与出云尼子氏的拉锯战中患病,于亨禄元年12月于山口馆去世,享年52岁。

       大内义兴也同样在文化方面的造诣颇深、继承了自其祖父大内教弘其大内家族文化方面的深厚素养,这点义兴同骏河的今川义元一样,二人同为绝代枭雄,又都同样继承着自己家族在文化方面的深厚修养,二人之子也同样使巨山一般的大内家和今川家在一代之内烟消云散,而大内义隆与今川氏真二人也都是著名的艺术家和文化保护者,很可惜的是都同样不具备在战国乱世中生存的能力。

       大内氏的最期--------公卿文化的崇拜者义隆

       大内氏的最盛时期出现在义兴之子大内义隆身上。大内义隆幼名与其父义兴一样,同为龟童丸。自大永4年(公元1524年)就开始追随父亲义兴安芸出阵与尼子氏交战。亨禄元年父义兴去世,大内义隆继义兴之后出任大内氏家督,领有周防、长门、石见、筑前、丰前、备后、安芸七国守护职,为西中国与北九州一代的最强势力;并完全的垄断了自上代大内义兴时开始与细川氏所争夺的对明贸易权,一时间大内氏风头无双,成为当时日本最强的大名之一。

       大内义隆继任家督之后天文元年(公元1532年)与九州的少弐氏和大友氏在丰前、筑前、肥前等北九州各国交战。天文4年(公元1535年)3月同丰后的大友义鉴讲和并成功压制北九州大片土地。之后后奈良天皇即位,应幕府将军足利义晴的邀请大内义隆计划上洛,并献上大量礼金,换得太宰大弐的官职,从二位殿上人升进。而大内氏的灾祸也正因此而起,对京都文化充满向往的大内义隆虽然因尼子氏的侵攻而未能上洛,但却因受到京都腐朽公卿贵族生活的感染以及自己自幼起周围环境的熏陶变的越发对公卿贵族文化感兴趣了,并先后娶了朝廷公卿的女儿,西国宛如巨山一般的大内氏已经开始出现崩塌的先兆。

       天文9年(公元1538年)9月,出云的尼子晴久围攻当时属于大内氏属下的毛利氏本处吉田郡山城,义隆将本阵移往岩国城,派遣周防国守护代陶隆方与长门国守护代内藤兴盛出兵救援毛利氏,天文10年1月成功击退尼子氏。天文11年6月大内义隆出云出阵转战于各地,天文12年2月攻打尼子氏本处月山富田城时在局势占优的情况下被对方反攻大败而回,5月自石见路逃往山口馆方向。此战义隆的养嗣子大内义房于出云地方的揖屋浦溺水而死。 此次出云远征的结果就是大内义隆的此次出阵是其作为武将生命的终止,在这之后的大内义隆对军事方面的问题已经完全不感到关心,虽然各地战事不断,义隆却不未所动,军事上一并交由陶,内藤,杉氏等守护代,此时的义隆甚至就连整个大内氏的未来也觉得不是那么的重要了,西国的霸者大内氏已经逐渐的走到了终点,而历史的车轮则在继续无情的转动着,大内氏已经离车轮下的石子与尘土距离并不远了。

       大内义隆在位之初以北九州为中心大力发展领内的贸易并牢牢的掌控住对明的贸易权。其对儒学,仏教,神道,和歌,连歌,管弦以及文学等多方面兴趣颇深,并与京都很多公卿、僧侣保持着良好的友谊甚至将他们招到中国地方向当地传授京都文化。此外大内义隆本身也是一个基督教的信仰者,他在领内保护基督教的信徒,并允许沙勿略在领内传教。

       大内义隆对文化的倾倒使其家中谱代武将们失去对他的信任与忠诚心。周防国的守护代陶隆房开始与义隆的侧近重臣把持国政的相良武任对立并借机扶持自己的党羽出任要职。天文20年8月重臣陶隆房与内藤兴盛一同急袭大内义隆的居城周防国山口馆。义隆自山口逃出后来到长门国的美祢郡的岩永后打算由大津郡的濑户岬走海路逃往九州的领地内,但却因为激烈的暴风雨而阻挡了其退路而又再度退回到了长门国深川的大宁寺,感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尽头的大内义隆在随行的众多家臣与公卿们的注视下从容自尽而亡。

       义隆死后,陶隆房将义隆的外甥大友晴英从丰后迎入大内家继承义隆而成为大内氏的新家督,并改名为大内义长,而陶隆房则拜领其一字更名为陶晴贤。大内氏的实权完全的掌握在了陶晴贤的手中。弘治元年(公元1555年)10月,陶晴贤与安芸的毛利元就在严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合战,其结果就是西国第一的勇将败给了第一的智将。严岛合战战败的陶晴贤在败逃到海边的时候发现再无退路,“何を惜しみ何も恨みん,元よりも,この有様の,定まれる身に”吟罢辞世句后,陶晴贤欣然自尽。一代名将陶晴贤只因一时疏忽而致此大败,更被后世之人与上杉宪政之流相提并论,着实可叹。陶晴贤死后,大内氏本领的周防、长门两国混乱不断,大内义长则更是被毛利氏驱逐出了周防国而逃到长门国且山城。弘治3年3月义长更是在不断的失败下被迫于长福寺自杀而亡,至此一代名门,西国的霸者,自应仁之乱以来一直自夸为西国乃至整个日本最大势力的大内氏一族就这么在重臣的反叛下可以说是突然间的从历史上消失了。周防、长门两国完全成为了毛利氏的领土,为日后苍鹰般振翅西国大地的毛利氏提供了稳定而又坚实的后方。

       公卿文化的崇尚者--------大内氏追求公卿文化之路

       大内义兴之女嫁给初代的阿波公方足利义冬为妻,室町幕府3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期所形成的北山文化与8代将军足利义政时期形成的东山文化各自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特色,而作为10代将军足利义稙养子的足利义冬在文化方面也具有着很高的造诣。

       大内义兴之父大内政弘与义兴的祖父大内教弘同样是文武两道皆长的名将。大内政弘在滞留京都的期间因其对文学与和歌的爱好而与京都的公卿学者们之间交往密切,此外政弘还经常与家臣进行连歌会等。当时连歌方面的名人宗祇在连歌上的成就就好像俳句这方面的松尾芭蕉一样。大内政弘在应仁之乱时京都出阵期间曾经将宗祇招到阵中召开连歌会助兴。之后宗祇更是在文明12年(公元1480年)6月来到周防国山口馆,并在政弘的居馆内举行盛大的连歌会。宗祇编写《新撰菟玖波集》的动机也是由于受到大内政弘的启发而开始编写的,在《新撰菟玖波集》这部连歌集上一共收录了大内政弘75句连歌。政弘于明应4年(公元1495年)9月18日[又一个9.18事变啊]因病去世,在其去世不久之后的9月26日,时任太政大臣的一条冬良将宗祇编写的『新撰菟玖波集』献给后土御门天皇观看。

       最早的准勅撰连歌集的做成是在大内政弘的时代。这使大内家代代相传的文化以及山口文化得以广为人知。正因为如此山口简直可以被称为西国的小京都,甚至西京都。而政弘本人所作的和歌也数以万计,在文化方面的政弘也决不是等闲之辈。并且山口也成为了儒学、雪舟系的绘画等各式文化的发祥地。

       政弘长男大内义兴在位的时代大内氏达到了其全盛期,不光镇压了领内的反叛,而且还保护逃亡到山口的前将军10代足利义稙(初代阿波公方足利义冬的义父)并出兵协助足利义稙恢复将军的职位,自任幕府管领代。大内义兴也与自己的父亲政弘相同,与公卿、学者、僧侣们交往密切,对和歌与连歌有着很深的研究,大内义兴的长子义隆在这点上也同自己的父亲义兴一样有着相同的兴趣,并且决不在乃父之下。

       大内家的内部经常发生一族内部有实力的一门众反叛,分家压制主家的事也经常发生,但在义隆即位时大内家的声威已经笼罩在了整个中国地区,义隆在重臣周防守护代尾张守陶兴房的辅佐下安稳的继承了大内家而并未发生家中一门反叛的事件。大内义隆自幼生活在周防国山口馆内,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自己曾祖父教弘,祖父政弘,父亲义兴所喜好的儒学、汉诗、仏学、和歌、连歌以及多种艺术,因此大内义隆自幼年起就对文学以及各种艺术非常关心,其关心的程度要远远的超过治理自己的领国。在后奈良天皇即位的时候大内义隆更是通过三条西实隆向后奈良天皇进献了大量的礼金。海上对明贸易的垄断权为大内义隆带来了莫大的财富,其在朝廷公卿的优厚待遇。使得自应仁之乱后京都四处漂泊流离的公卿贵族文化名人们陆续迁往周防国山口馆居住,极大的促进了山口文化的繁荣。

       初代阿波公方足利义冬与自己的大舅子大内义隆的关系,NHK电视台曾经播放过的[堂堂日本史]节目中,有过一段这样的插入内容,天文19年(公元1550年)11月,内藤兴盛将到访山口的传教士沙勿略和费尔南德斯介绍给大内义隆,但双方在短暂的友好接触后关系急转直下,二人也被大内义隆赶出了山口。经过上一次的失败后沙勿略在天文20年再次来到山口馆参见大内义隆,并献上了13种奇珍异宝,出于对陌生知识的强烈好奇以及各式珍宝的诱惑,大内义隆下达了在自己领内布教的许可。在义隆的许可以及对天主教徒的保护政策之下,义隆领内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受洗的教徒就达到了500人之多。沙勿略这种锲而不舍勇于挑战的开拓精神,和义隆宽大的性格及对新鲜知识的渴望一样值得后人学习。此外,关于阿波公方与天主教的关系,有从京都被追放至堺的路易斯。佛洛伊斯访问14代将军足利义荣(初代阿波公方义冬的长子)时残留的两封书信为证。义荣进攻京都之际,天主教的传教士们在暗处也应该是出了不少力。

       另外有关大内义隆的评价在《大内义隆记》中有过“多多良朝臣义隆卿乃末世中通达之人,精于文武两道,且慈悲为怀,尊神礼佛,广为世间传颂。”书中的记述,对大内义隆这样一个平和的文化爱好者予以了很高的评价。末世之道者乃是于道义残存之末世仍探求道者之意。战国时代之武将,大抵假战斗以为扩大领地之道,而义隆之醉心文化,使其自身于乱世之价值不可不谓少之又少。而义隆对神佛的尊崇心理极其坚强可说是到了顽固的地步。大内义隆出资重建了筑前国的宫崎宫拝殿的大殿,并对丰前国的宇佐宫,安芸国内的严岛神社等七国的神社,寺院进行保护。后奈良天皇即位的时候义隆也献上了大笔的礼金用于天皇的即位仪式,其对传统的权威相当的重视,并为了维护这些“传统”而竭尽全力。在经过与细川氏持续的争斗而得到的对明海外贸易权使大内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作为一个文化保护者的大内义隆则又把这些财富全都投入到了文化保护工作中。义隆对领国发展的漠不关心、对家臣冷泉隆丰,杉重矩的进言听而不闻终于使得武断派的陶隆房起兵反叛义隆,并且自己也结束了宛如公卿般的一生。其后陶晴贤在严岛之战被毛利元就打败并自尽而亡。此后防、长两国也就成了毛利氏的领地,直到幕末维新长州再度雄起而为诸雄藩之首,倒幕主力。义隆之死,陶晴贤的反叛以及其后的严岛之战使人们有了[大内义隆是个懒惰的庸才,陶晴贤是野心勃勃的逆臣,毛利元就是杰出的大将]这样一个非常片面的评价。其实大内义隆并非庸才,其人也并不懒惰,义隆的一生中充满着慈悲的精神、儒学中的礼节与理念、平和的人生观贯彻着其短暂的一生。而陶晴贤实乃善战之名将,西国无双的勇将,却只因这一时疏忽,致此悔恨终生的大败,着实可叹。

       大内氏历经数代所发展出来的这种独特的大内文化(也称山口文化)经过大内义隆之妹也就是初代阿波公方足利义冬之妻而传到了阿波地区。至第8代阿波公方足利义宜与9代足利义根的时候,阿波国南方的汉学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常先进的地步。到了之后的江户时代阿波国南方地区更是成了江户时代汉学的中心地区。历代阿波公方对知识的爱好丝毫不逊色于大内义隆,这点来源于其先祖3代将军足利义满与8代将军足利义政,二人在位时期所分别形成的独特的北山文化与东山文化再加上足利义冬之妻所带来的大内文化三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体系混杂在一起就形成了独特的阿波文化。

足利义胜的介绍

       足利义持统治期间,原来被怀良亲王所压制的九州地区大名大友氏、大内氏、菊池氏归附幕府;但关东地区却由镰仓公方统治,处于半独立状态之下。虽然仍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但义持能承继义满的政策,令政治的小康状态可以维持,是室町时代中比较安定的时代。

       足利义持与父亲足利义满不和,但仍沿袭了义满的一些基本政策。义持本人是由斯波义将等有力的守护大名拥上将军之位的,但义持掌权后,清洗了身边的富樫满成和有力守护赤松持贞的势力。因此与父亲足利义满一样,义持也对将军绝对权威的确立起著一定作用。

足利的足利氏历史

       (嘉吉二年(1442)十一月七日~嘉吉三年(1443),七月二十一日在任) 室町幕府第七代将军,第六代将军义教长子,母乃日野重子,幼名千也茶丸,法名庆云院荣山道春,正五位下左近卫中将,赠从一位左大臣,嘉吉元年(1441),父亲义教欲将赤松满佑的一个国划给赤松贞村,满佑愤怒,遂与长子教康、外甥教佑合谋,诱义教赴宴,将之杀害,赴宴的贵胄亦多被杀死,嘉吉之乱,义胜被管领细川持次拥立承继家督,翌年以九岁之龄元服,成为将军,管领田山持国辅助之,在任一年患赤痢而死(有说坠马身亡)。

足利义诠的人物家族

        义康是源义国的次子(一说三子),他继承了父亲的下野国足利庄,这也就是足利氏的开端。义康之子足利义兼在治承四年(1180年)跟随同为清河源氏的源赖朝举兵对抗平氏,并参加了其后许多战争,因此取得了有力御家人的地位。义兼还迎娶了源赖朝正室的妹妹,也就是北条时政的女儿,从此足利氏代代与北条氏联姻。在镰仓时代,足利氏分出了十九家分家,其中不少分家成了日后室町幕府的栋梁。

       源赖朝一脉断决后,北条氏成为实质上的掌权者。到了第五代执权北条时赖执政时,开始强化北条氏独裁,足利氏也因为四代当主足利泰氏的擅自出家而被没收了一些领地。弘安八年(1285年),北条得宗家(即北条氏宗家)为了进一步强化独裁,爆发了霜月骚动。足利氏六代当主足利家时也受到牵连,被认为有谋反嫌疑,被迫切腹自杀。

       七代当主足利贞氏的正室是北条一族金泽显时的女儿,所生之子足利高义很早就死了。而他与上杉清子所生的足利高氏(日后的足利尊氏)则成为了足利氏八代当主。正庆二年(亦即元弘三年,1333年),足利高氏响应后醍醐天皇讨伐北条氏的命令,与众多不满北条氏独裁的武家一起举兵,消灭了北条氏。镰仓幕府退出历史舞台。 足利高氏因消灭北条氏时功勋卓著,被后醍醐天皇任命为从四位下左兵卫督,赐予了三十处领地,而且还将其名讳“尊治”中的“尊”赐给了他。从此,足利高氏改名为足利尊氏。

       然而,后醍醐天皇接下来开展的“建武新政”是以朝廷公卿为主体的政治,武家的地位相当低,这直接导致了武家的不满。足利尊氏最终选择谋反,另立天皇,并于历应元年(亦即延元三年,1338年)就任征夷大将军,宣告在京都开创幕府——室町幕府登上历史舞台。而后醍醐天皇则于建武三年(1336年)十二月逃至吉野开创南朝,南北朝开始对立。不久,足利氏内部发生争端。尊氏的弟弟足利直义与足利家执事高师直对立日渐加深,最后爆发了内战,这也就是观应扰乱。

       南北朝的动乱一直持续到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执政时期。明德三年(亦即元中九年,1392年),南北朝和解,长达五十八年的南北朝动乱结束。

       之后迎来了室町幕府的全盛时期。明朝与幕府开展勘合贸易,并正式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京都的北山建起“北山殿”,也就是今天的金阁寺。这个时代的文化,将公家、武家、禅宗的特点融合起来,被称为“北山文化”。

       足利氏所建立起来的室町时代看似安泰,实际上地方有力的大名并不能被很好地驾驭,对地方的管理是相当松散的。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因为继嗣问题,最终引发了地方大名在京都的大混战,战火波及全国,史称“应仁之乱”。从此,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足利将军家的地位一落千丈。十代将军足利义稙曾被大名逐出京都、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被陪臣暗杀,这些事件都能看出足利氏的没落。

       永禄十一年(1568年),十四代将军足利义荣被拥护足利义昭的织田信长逐出京都后,逃至阿波国,从此足利义荣一系被称为平岛公方家。元龟四年(1573年),足利义昭因暗中联络其他大名讨伐织田信长,最终也被逐出京都,室町幕府灭亡。足利义昭及其子义寻于天正十六年(1588年)出家,足利将军家断绝。 又称“室町幕府”。日本第二个封建军事政权。一三三六年(延元元年、建武三年)足利尊氏所开创的武家政权。至一三九二年(明德三年、元中九年)为止,日本一直停留于南北朝对立的时代,而其最盛期则属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应永年间(一三九四~一四二七年)。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有力守护大名连合政权的态势。然而,伴随应仁之乱的发生,幕府的势力乃逐渐衰退,最后退居成一介京都地方政权之类的存在。一五七三年(天正元年),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所追放,幕府的政权乃随之灭亡。

       在南北朝长期间的动乱下,尊氏之孙足利义满(1358~1408)次第将混乱的情形压制下来,幕府终于迎接了久违的安定局面。义满于一三九二年(明德三年),以和平统一的口号对南朝提出呼吁,实现南北朝合体的理想。成功地结束长达六十年间的内乱状态。此外,由于战乱而失去庄园,导致公家的经济力与社会地位衰退,幕府乃乘机将公家的资源吸收过去。义满接收了京都的市政权与对诸国赋课的征收权,确立幕府其本身成为统一全国的政权。义满于一三七八年(永和四年)在京都的室町建造了一个豪华邸宅,称为"花 御所",并在此执行政务,因此足利幕府也被称为室町幕府。

       京都乃全国的工商业中心,公家的政权所在地。幕府剥夺了京都的商业课税权与支配权。 幕府的机构在义满的时代几乎整备完成。新政权赋予新设的管领极大的权限。管领统辖政所?侍所等中央机构,而将军对守护的命令,也必须透过管领传达。在惯例上,管领的职务由足利氏一门的有力守护细川?斯波? 山三氏担任,称为"三管领";侍所的长官称为所司,由赤松?一色?山名?京极四氏担任,称为"四职"。这些大名占据幕府权力中枢的位置,负责重要政务的决定等幕府的营运工作。

       幕府也致力于支持将军权力的军事力量之形成,因而集合足利氏的家臣与守护一族,以及有力的地方武士,编为直辖军,称为"奉公众"。奉公众平时在京都护卫将军的安全,并且也扮演牵制负责管理"御料所"(*指散布于诸分国的将军直辖领)之守护动向的角色。义满以强化幕府体制,企图统制在动乱环境中日渐强大化的守护阶层,藉此削减其势力。 姓名 生卒年份 在位时间

       一代将军 足利尊氏 1306年-1358年 1338年-1358年

       二代将军 足利义诠 1330年-1367年 1358年-1367年

       三代将军 足利义满 1358年-1408年 1368年-1394年

       四代将军 足利义持 1386年-1428年 1394年-1423年

       五代将军 足利义量 1407年-1425年 1423年-1425年

       六代将军 足利义教 1394年-1441年 1429年-1441年

       七代将军 足利义胜 1434年-1443年 1442年-1443年

       八代将军 足利义政 1436年-1490年 1449年-1473年

       九代将军 足利义尚 1465年-1489年 1473年-1489年

       十代将军 足利义材 1490年-1523年 1490年-1493年

       十一代将军 足利义澄 1480年-1511年 1494年-1508年

       十二代将军 足利义晴 1511年-1550年 1521年-1546年

       十三代将军 足利义辉 1536年-1565年 1546年-1565年

       十四代将军 足利义荣 1538年-1568年 ? -1568年

       十五代将军 足利义昭 1537年-1597年 1568年-1573年

       父:足利尊氏

       母:赤桥登子

       兄弟

       足利基氏、足利直冬

       正室:涩川幸子

       子:千寿王(早夭)

       侧室:纪良子

       子:足利义满、足利满诠

       生母不明的子女

       柏庭清祖

       廷用宗器

       女子(宝镜寺殿。惠昌?)

       好了,今天关于“足利义满名词解释”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足利义满名词解释”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